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-巧姐
图画:
一座荒村野店,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。
判词:
势败休云贵,家亡莫论亲。
偶因济刘氏,巧得遇恩人。
【说明】
《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-巧姐》出自《红楼梦》第五回《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》。
本册《金陵十二钗正册》图画、判词内容及人物命运,对应的是贾巧姐。
古时称女子为“裙钗”或“金钗”,“金陵十二钗”就是金陵省内的十二位女子。“金陵十二钗”图册分为正册、副册、又副册,分别对应了以下人物。
《金陵十二钗正册》对应人物:林黛玉、薛宝钗、贾元春、贾迎春、贾探春、贾惜春、李纨、妙玉、史湘云、王熙凤、贾巧姐、秦可卿(均为贵族小姐、少奶奶们)。
《金陵十二钗又副册》对应人物:晴雯、袭人(又副册内人物均为丫头)。
《金陵十二钗副册》对应人物:香菱(香菱生于官宦人家,沦落为妾,介于小姐、丫头之间,所以入副册)。
【注释】
[1]休云贵:再也提不得当年的高贵了。
[2]莫论亲:亲戚间的关系也靠不住了。曹雪芹佚稿中贾府后来是“一败涂地”、“子孙流散”的,所以说“势败”、“家亡”。那时,任你出身显贵也无济于事,骨肉亲人也翻脸不认。当是指被她的“狠舅奸兄”卖于烟花巷。脂批说:“非经历者,此二句则云纸上谈兵,过来人那得不哭!”揭示出这一情节与作者、批者的生活经历的关系。
[3]济:救济、帮助。刘氏:指刘姥姥。程高本作“村妇”,当是嫌原句太直露而改的。
[4]巧:双关词,既有恰巧之义,又暗指巧姐。刘姥姥进荣国府告艰难,王熙凤给了她二十两银子。后来贾家败落,巧姐遭难,幸亏有刘姥姥相救,所以说她是巧姐的恩人。脂批说刘姥姥“有忍耻之心,故后有招大姐事”(甲戌本第六回),又说巧姐与板儿有“缘”(庚辰本第四十一回),当是指他们后来结成夫妻,过着自食其力的劳动生活。续本则写巧姐嫁给了一个“家财巨万,良田千顷”的姓周的大地主家做媳妇,把“荒村野店”写成了地主庄院,与作者在画中所预示之意相悖。“偶”,贾府本不存心济贫,凤姐更惯于搜刮聚敛,对刘姥姥不过是偶施小恩小惠而已。“巧”,语意双关,是凑巧,同时也指巧姐。
【翻译】
势运衰败就不要说那当年的高贵,
家业凋零也不要说什么骨肉亲情。
曾偶然救济帮助过的农村老太婆,
恰巧成了巧姐危难时的救命恩人。
【赏析】
这一首《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》说的是王熙风的女儿巧姐。
判词前面的是”一座荒村野店,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”。这是暗示巧姐的最后结局是做一名勤苦操劳、艰辛度日的农妇。
巧姐是王熙凤的独生女。判词前的画面暗示她将嫁给一个庄稼汉,成为做饭纺织的农村妇女。从锦衣玉食的公府千金,沦为喂猪打狗的农妇,这是多么大的变化!在作者看来,这也是命运的戏弄。有人根据甄士隐<好了歌解注>里“择膏粱,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”一句的提示,推测巧姐要被卖到妓院为娼,后被刘姥姥救出,同刘姥姥的外孙板儿结为夫妇。这个推测从书中可以找到根据。第四十一回写巧姐和板儿交换柚子和佛手的情节,很可能是预示他们未来的关系。板儿是农家孩子,将来是农民无疑,嫁给他才能纺线织布。高鹗续书写贾环、贾芸、王仁等人设圈套要把巧姐卖给一个外藩的郡王作安,刘姥姥偷着把巧姐接到乡下,由她作媒把巧姐嫁给一个大地主的儿子(并且是个秀才),和作者的原意就有相当距离了。
“势败休云贵,家亡莫论亲”,正是对上层社会人情冷暖、世态炎凉的慨叹。倒是刘姥姥这个穷老太婆,受人滴水之恩,常思涌泉以报,使人感到人性善良的一面。
第一句“势败休云贵”意思是说,权势已经衰败,就不要提什么过去的富贵了。
第二句“家亡莫论亲”是说,家业已经凋零,就不要再谈论什么骨肉至亲了。
第三句“偶因济村妇”是指巧姐的母亲王熙凤曾“接济”过刘姥姥。第四句“巧得遇恩人”的“巧”是语意双关,明指凑巧,暗示巧姐。恩人,指刘姥姥。巧姐被舅父王仁,谐音“忘仁”拐卖,幸为刘姥姥带走,才逃出虎口。
这首判词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伪善关系。得势富贵的时侯,攀宗论亲;势败没落的时侯,欺诈拐骗,骨肉相残;完全是赤裸裸的权势与金钱的交易。巧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,她来到乡村,长在农家,成了村姑。比较而言,要比她姑母们幸运得多。
©转载请注明出处及链接:大雅派 » 《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-巧姐》原文丨鉴赏丨翻译丨红楼梦诗词赏析